1. 聽新聞
        放大鏡
        山中行
        2023-02-21 14:38:00  來源:法治日報

          黃昏時分,我驅車趕到了山下,趁著天光未暗,準備拾級而上,登高追日。

          從城中趕到這里,花了半小時。這半小時間,我看著天際間的火燒云從金黃到絳紫再到血紅,從點點沁入到絲絲縷縷灑滿天空,須臾就已將湛藍的天空染出攝人心魄的玫瑰色,“半江瑟瑟半江紅”,我的腦海中突然浮出了這句詩。追日去,到山中!在書桌前,只不過抬頭望了一眼窗外的天空,我就被這神跡吸引,一腳油門,就趕到了山腳下。

          城在長三角平原腹地,地勢開闊,城里的山屈指可數,這座山還是聽朋友提及的,喚作“舜過山”,相傳4000多年前,舜帝曾路過并親耕于此,因此得名。山位于城南,山不高,海拔僅116米,頂多只能叫山丘,但有一條山路,沿途風景煞是好看,適合遠足。

          許是黃昏,游人罕至,山中頗為清凈,一眼望不見盡頭的山路蜿蜒數十里,兩邊郁郁蔥蔥,蒼翠葳蕤,偶有山雀鳴啼兩聲。此時天色未暗,日光從密密匝匝的林葉中投射進來,將山路照得敞亮,像一面光亮的鏡子。山路如波浪般起伏,明暗不定,我循著天光向山頂攀登,秋天和煦的風不燥不熱,在林中穿梭,樹葉發出沙沙的響聲,將登上山頂的人聲傳入我耳中,“空山不見人,但聞人語響。返景入深林,復照青苔上”。一千多年前的王維也是在這樣的山路中行走過吧,金色的日光“返景”照入華蓋如云的森林,連幽幽青苔都在瞬間被點亮了,“復照”多么傳神??!上次,我在虎丘竹林行走的時候,想到了王老先生在竹里館吹簫撫琴,這次我在山中行走,又感受到了他在鹿柴山中賞景吟詩的雅興。

          早年醉心功利的王維在仕途屢遭打壓,安史之亂后,王維因為當過“偽臣”,差點被清算,丟了性命,雖然獲救,但是卻給他極大的打擊。晚年時,他在終南山和輞川莊安置了別墅,寄情山水,寫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,“深林人不知,明月來相照”“古木無人徑,深山何處鐘”……他的詩句靜謐幽美,不悲不愴,不憐不艾,后人讀他的詩句,想象不到他用了多少氣力去平復生命中遭受的傷痛,才達到這種平和順遂的心境。

          孩童追逐嬉戲的聲音打破了山的寧靜,我循著人聲,爬過山坡,在半山腰處看到石階兩旁居然林立著很多白色花崗巖砌成的雕像,便駐足閱看,原來是古代二十四孝的代表人物,“懷桔遺親”“刻木省親”“伏虎救父”……那些中華傳統文化故事中感天地泣鬼神的人物,為山丘增添了一絲莊嚴之感。中華傳統美德,“孝”為首,這些石像讓登山之人在登高望遠,欣賞山景之余,還反思了自己對父母有沒有盡到孝道。我父母生長在新中國成立初期,正值大建設時期,母親多次對我說,那時的廠房都是靠他們雙手一塊磚、一片瓦蓋出來的,年輕時節省如命,加上物資匱乏,從不浪費一粒米,一根線,自是看不慣現在的年輕人浪費糧食物資,在家常批評我亂花錢,買了很多華而不實的東西,而我認為掙錢不就是為了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嗎,觀念的分歧讓我們經常起口角之爭。此時想想,對父母應該多一分理解,多一份順從。

          邊品讀二十四孝故事,邊登頂,不多久,我就到了山頂。視野頓時開闊起來,天際已暗沉,晚霞仙子正褪下她絳紫色的衣衫,幻化為藍紫,漸變成淡青,依依不舍地向大地告別,那被霞光浸染的絢麗舞臺終將被暮色吞噬。我在山頂極目遠眺,在空靈浩渺的蒼穹之下,感受著逐漸圍攏的蒼茫四野的莊嚴肅穆。此時,我有“手可摘云彩”“追日逐光去”的沖動,若能像鳥一般飛翔在天地間該是多么瀟灑自在??!

          山下的村莊一覽無余,成片的稻田阡陌縱橫,青黃色的稻海隨風翻滾,每一寸田野都散發著濃濃的秋意,筆直的道路,綿延的山路鑲嵌在稻田青山間,成了恰到好處的風景線,炊煙裊裊、雞犬相聞的田園牧歌生活就當如此吧。

          下山路頗快,山腳一座“舜過遺風”的三層觀景臺吸引了我的注意,讀石碑刻字,才知這座山還大有名頭,不僅舜來過,春秋時期的季札也來過,相傳這位舉國愛戴的四公子三次禮讓君主之位,隱居躬耕于此。

          千古風流人物,一時多少英豪,有“龍爭虎斗漫劬勞,落得一場談笑”,也有“恪守祖宗禮制,三讓君位之皇親貴胄”。在我看來,無論轟轟烈烈、建功立業,還是遠離塵囂、退隱田園,都是個人順應所處環境作出的選擇,沒有利弊對錯,不用為抬高誰而貶低誰,在“落日西飛滾滾,大江東去滔滔”之下,每個人都只有這向天神借來的一寸光陰,且行且珍惜。

         ?。ㄗ髡邌挝唬航K省常州市人民檢察院)

        作者:王晴  編輯:楊月  
        集群頭條
        案件發布
        新媒體
        微信
        微博
        客戶端
        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老人